历史上,每一次危机来临,“看天吃饭”的农民总是最先受“伤”。年初,全球爆发了有“千年一遇”之称的新冠肺炎疫情,农(副)产品大规模滞销问题却“意外”的并未重现。原来,在拼多多、每日优鲜、美菜等新型电商平台及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的助力下,非典时存在的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问题和农人营收的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央视新闻报道的截图
4月20日,央视新闻记录了这样的一幕,来到陕西平利县视察的总书记,对王秀梅鼓励,“直播是趋势,要好好珍惜。”王秀梅是陕西省平利县多多农园的带头人,她所负责的当地多多农园合作社,共有51户贫困户。通过一场场的直播,以及平台用户的主动拼团购买,合作社的农(副)产品销路通畅,店铺一度“登上”养生茶类目好评榜的第一位。
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让王秀梅的信心更足,她的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带着这51贫困户顺利脱贫。被总书记点赞的王秀梅,是无数活跃在直播间里新农人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们借力线上平台把农(副)产品销往各地。
数据显示,年拼多多平台农产品成交额达到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3月30日,淘宝正式发布村播计划2.0,年将联合陕西、山东、河南等16个省区市的商务和农业部门,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亿。京东方面没有整体数据,4月1日—7日,京东“春雨行动”中,湖北生鲜农产品累计销售了吨。
在这段“危险时刻”,以拼多多为首的新物种为何成为主力能助农人恢复元气?背后原因值得业界去深思。
“新物种”齐上阵助农回暖
据商务部年4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8亿元,增长31.0%;电商直播超过万场。仅仅看这个数据,大家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17年前非典疫情期间,年第二季度,农业深受影响,部分地区农产品销售不畅,加之大量农民工返乡因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少35元(年农村人均收入才元)。
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的传播比非典更难控制,为何每次危机下,农业总是最先“受创”呢?想要理解电商新物种们的价值,要先知道农业“脆弱”的原因。
一是农(副)产品的特殊性;据人民大学“减贫”报告显示,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通常具有非标化、季节性强、易腐等特征,错过种植养护的时机即“颗粒”无收。以王秀梅的平利县多多农园为例,除了销量很好的养生茶,当地特产还有绞股蓝、野菜、木耳、蜂蜜、苞谷花等农(副)产品。
如野菜生长周期就很短,加之不易储存、难加工,如果不能在当下时令及时的销售出去,意味着菜农一分钱也收不到。非典时期,就有大量水果、蔬菜烂在田间地头。每次社会发生危机,传统销售网络都会遭到重创,农民往往受害最深。
二是农(副)产品先投入后产出特性;无论是水果还是蔬菜,以种植农产品为主要营收的农业家庭,需要先期投入,从耕地、种子处理、施肥、浇水,到病虫害的预防,即使不计算“人工”成本,也要先期投入不小的费用,而且大多数农产品每年只产一“茬”(少量可重复生长)。遇到特殊情况,对于农民而言往往是一年的辛苦打水漂。
以位陕西榆林米脂米为例,一年只能产出一茬,如果不能在当年售出,陈米的价格就会大幅度下滑。尤其是贫困县,如果销路不畅,将造成恶性循环。
因为这两个特征,想要在疫情期间,有效助力农业恢复元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快速的将农(副)产品销售出去,跑赢时间,农人在关键时期“回本”,那么就可以进行新一轮的生产。
在线下农产品供应链受阻的背景下,拼多多正在上演与“时间”的赛跑。据拼多多年4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年第一季度,农村网店在拼多多上卖出的农产品订单数超过10亿笔,同比大增%。单品销量超过10万的农(副)产品达到款,一个季度的销量接近年全年近七成水平。
除了拼多多之外,也有一些中小电商平台和实体商超活跃在农产品的销售中,例如步步高、永辉、每日优鲜、天虹、兴盛优选、百果园等都通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aogulana.com/jglgx/1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