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大医二院钻石湾院区体检中心为大家分享了“胆囊结石”的相关知识,今天再为大家分享一下“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隆起性病变,是影像诊断学对所发现的突入胆囊腔内的隆起性病变的统称。
怎么就长胆囊息肉了呢?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年龄(>50)、肥胖、吸烟、不规律饮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临床表现又有哪些?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一般不重,多可耐受。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较明显。罕见的症状有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与胆囊颈部的息肉阻塞胆囊管或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有关。
可以发现胆囊息肉的检查都有哪些?1.常规超声检查(首选);
2.内镜超声;
3.CT增强扫描;
4.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5.核磁共振(MRI);
选择保守治疗还是选择手术治疗?一、胆囊息肉<5mm
1.如果无任何不适,每6~12个月检查一次B超,如果息肉不增大,继续每6~12个月复查B超随访。
2.如果伴有餐后右中上腹痛症状,并确认与伴随胆囊结石、胆总管梗阻等有关时,建议手术治疗。
二、胆囊息肉5-10mm
1.如果无任何症状,仍是每6~12个月查一次B超,如果息肉不增大,继续随访。如息肉持续增大并超过10mm,建议手术治疗。如果无症状,但年龄大于50岁、同时有胆囊结石,仍建议手术治疗。
2.如果有餐后右上腹痛,并确认腹痛与伴随的胆囊结石、胆总管梗阻等有关时,建议手术治疗。
三、胆囊息肉>10mm
不论有无症状,建议手术治疗,特别是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在20mm以上时,应尽快手术治疗。
四、胆囊息肉<10mm
如果发现息肉<10mm,但超声或者是其他辅助检查,高度疑似有癌变可能时,也应手术治疗。
如果选择手术治疗,都有何种方式?一、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如果胆囊息肉10mm以下、年龄小于50岁、无胆囊结石时,建议选择保留胆囊功能的胆囊息肉切除术,可通过腹腔镜完成保胆息肉切除;
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如果胆囊息肉10~20mm、单个息肉、位于胆囊颈部、胆囊壁增厚、年龄大于50岁、同时伴有胆囊结石时,建议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三、剖腹扩大胆囊切除术:如果胆囊息肉大于20mm、术前高度怀疑癌变、有淋巴结转移可能、已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息肉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是恶性息肉时,可按胆囊肿瘤手术方式切除胆囊及清扫周围可能的病灶。
胆囊息肉是怎么分类的?在平常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胆囊息肉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仅有少部分有癌变的可能。
其病变分为非肿瘤性息肉(也称假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也称真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症和炎性息肉,一般认为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属于良性病变,无恶变潜能。而胆囊腺肌症被视为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3%-10%;
肿瘤性息肉:腺瘤、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和脂肪瘤等。肿瘤性息肉被认为是胆囊癌重要的危险因素,胆囊肿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是来源于胆囊上皮的腺瘤,有癌变可能;
要提醒的是,查出来的“胆囊息肉”,70%都是非肿瘤性息肉。
“胆囊息肉”绝大部分患者均无不适表现,往往是都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才偶然发现,所以定期的健康体检很有必要!!!
文字、图片/门急诊、ICU、体检中心王鹏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