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拱街道:“五联动、村班制”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为充分发挥先锋党建引领大发展、助推大扶贫的作用,台拱街道坚持将工作重心下移,在加强街道团队建设上谋思路、求突破,以辖区五个行政村为作战班,构建“五联动、村班制”工作机制,广泛深化“班子成员拉动、站所责任驱动、驻村帮扶带动、村干正反推动、平台能人带动”的联动式共建制度。全体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找准位置、主动作为,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凝聚升级脱贫攻坚大合力。
建立“一联四包”工作机制,班子拉动。
建立“班子联村”的定点帮扶制度,每名党政班子成员至少联系帮扶1个村,在各村开展以包党的建设、包产业发展、包和谐稳定、包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一联四包”工作,实现对街道5个行政村帮扶工作全覆盖。班子成员作为各村“班长”,坚持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班长”坚持对各项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重点跟踪督导,带头学习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带头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督促联系村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度要求扎实推进,形成了“凝心聚力、融合互动”的脱贫攻坚组织新格局。
实施“五办”帮带制度,责任驱动。
台拱街道根据“五办制”改革,将原有“七站八所”整合为“党政综合、社会管理、公共民生、卫生计生、经济扶贫”办公室后,五大办公室“牵手”辖区红阳、文山、温泉、台拱、登交五大行政村,将村级的“手”拉了起来。同时,为强化业务指导,建立重要部门“一对一”帮带村工作制度。如,经济扶贫办五位工作人员分别联系五大行政村,参与各联系村脱贫攻坚各项评定会议,指导各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五办”帮带制度强化了责任包保模式,增加与村的互动交流,加强社会事务联管联动,形成“上下联动、协作配合、信息畅通”的脱贫攻坚新局面。
突出驻村工作队优势,帮扶带动。
台拱街道驻村工作队以脱贫攻坚“夏秋攻势”行动令为动力,建强攻坚堡垒。在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围绕中央、省委和州委重要会议精神,开展“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对党的政策精神进行宣讲;印制“干群连心卡”、“公示牌”张贴到每家每户,主动向群众“亮明身份”;结对子、攀亲戚,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积极传播各项扶贫政策,架起干群沟通桥梁。“一人在驻村、全单位在帮扶”,积极向驻村工作队派出单位州住建局、县委宣传部等机关单位汇报工作、争取资金、协调项目,发挥帮扶单位的联动力量。截至目前,台拱街道同步小康驻村组走访群众人次,协调项目4个,解决资金20余万元,帮助低收入困难户解决具体问题24个,办实事好事60余件。
建立村组干“量化”制度,正反推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组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是党的政策传达贯彻落实接力赛的“第四棒”。台拱街道分解压实责任,出台《台拱街道村(社区)干部工作量化管理考核办法》,将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延伸至“神经末梢”。为村组干集体“充电”,多次组织村两委成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作为的系列重要论述、“五步工作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十攻略”等理论内容,多次组织村组干到先进村、邻近村考察学习。为村组干拉一把、补一课,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反思中求发展,寻病根、开方子、治贫困。激励村组干部以“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头发展产业,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克服“等、靠、要”思想。
搭建群策群力平台,能人促动。
精准扶贫工作,重点仍在于“村中有能人”。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指导基层组织选出“能人”和“好人”;充分调动致富能人、知识青年、育龄妇女小组长作用,鼓励其在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充分释放外出务工人员能量,搭建外出能人服务家乡、发展家乡平台。通过政策扶持、自主创办、合作参股等形式,着力抓成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的好产业。激励党员致富能人积极行动起来,把广大群众的创业干劲带动起来,实现由个人“闯业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增收”转变。能人带动建设天麻、绞股蓝等中草药种植基地亩,养殖蜜蜂60余箱,茶叶基地50亩,形成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导向,为街道群众带去了致富的希望。(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