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医家
遇见更好的你
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对应自然,秋季到了也开始要收藏了,收养气血、收养津液、收养心神。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
毛孔开始收缩了,不容易出汗了,皮肤纹理也开始变得密集紧致了,这些都是人体开始收藏的表现。
但是随之而来也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春夏之际体内尚未完全排出的邪气,随着秋收冬藏会内敛于体内,并且随着阴气的上涨,气温的降低,人体代谢变缓而导致秋冬季节慢性病症以及寒症的发作越来越明显。为何慢性病症反复发作?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疾病好了又复发,反反复复,什么时候才到头,真的不能治愈吗?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疾病,没有做好愈后养护,的确很容易反复发作,因为余邪尚未排清,你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恢复正常生活了,没有给身体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而其中以湿邪、寒邪为典型,祛湿驱寒不彻底,是身体病症反复发作的罪魁祸首!湿邪决定了病情的反复中医讲究体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人就不会生病,而其中气的顺畅与否对身体健康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
我们情绪的变化影响的是体内的“气”,气的一大作用就是推动血的运行,推动脏腑功能的运作,就像人体内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一旦失效了,人体所有的运作都会受到影响。而气的存在依赖于体内津液及血液的承载,这就意味着,气不顺了,你的津液或者血液就会出现淤堵的情况。我们在自然界是看不到气的存在,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比如风,正常的气如同微风拂过,轻轻的,很顺畅,让人感觉很舒服。
夹杂着湿气的风,那就是潮潮的,就如雾一般,看过去总是朦朦胧胧的,感觉有点粘滞。
风太大,气的流动过快,就像龙卷风一样在体内肆虐,掠过之处都一片狼藉,就如生气,发怒,气过之后,脏腑皆伤。
而湿气是什么?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因为夹杂着湿,就好似雾一般弥漫在空中,久久散之不去。而湿再重点,就会从无形的气,就转变为有形的雨,看得见,摸得着。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足够的气,就很难把这些湿给蒸发掉。
一旦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洗完的衣服久久未干,潮潮的,更何况是体内湿重的人了,更加难受。
而气有温煦的作用,就像自然界的阳光一样,对于湿气越重的人,如果体内没有足够的气,就很难把湿气驱除,甚至刚刚除完湿,又有新的湿气入驻体内,苦不堪扰。
所以湿的特点就造成了因湿引起的疾病,容易反反复复发作的根源。
甚至可以说,很多疑难杂症,慢性病症,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都要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体内有湿了。
很多姑娘会感觉我们的祛湿茶有效果,相对于市面上的其他祛湿茶更好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祛湿茶里面的药材有黄芪和党参这两味补气的强者。
黄芪的补气功能很强,最关键的是它可以特定补脾胃之气,所以补气的同时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恢复脾胃的职能。脾胃强了,自然身体对湿气的代谢能力也会上涨,不知不觉中,身体会自主地把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
而党参的补气效果相对偏弱一点,但是它可以补中益气,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此补气的基础上,还有养血的功效,这也是黄芪所缺乏的。因此两者搭配,补气又养血,健脾又祛湿,效果远远不止1+1>2那么简单。
仅靠补气还不够,脏腑功能开始运作了,也抵不过外界源源不断的湿气入侵,所以还得借助茯苓和白扁豆进行祛湿。
茯苓不仅健脾还能祛湿,其渗湿利水功效显著,既能入药,又可食用,是不可多得的健脾祛湿要药。经常吃茯苓可以维持体力不减,强壮身体,不生疾病,是长命百岁的秘密所在。而茯苓相比其它的祛湿药,药性平和,不伤正气。
无论是偏寒或偏热,都可以用茯苓配合其他药物应用,有“四时神药”、“十方九苓”的美誉。
在临床上,一般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搭配茯苓作为药材来使用,效果更好。尤其是脾气虚的情况下,可以与党参、黄芪一起配伍。
白扁豆也是常用的祛湿食材,如果说豆类的食物普遍性凉,利湿,解毒,那么白扁豆性微温,能够消脾胃之暑,健脾益胃,祛湿效果显著。
最关键的是,白扁豆暖脾胃、祛湿气,对于脾胃虚弱患者或者大病初愈的人效果更佳显著,还能够改善中暑情况和暑热吐泻。湿与寒相互勾结很多人遇到怕冷,尤其是腰腹部寒凉,就会认为是不是体内寒气太重了,有宫寒了,阳气不足了。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湿气重导致。
假如你用过水枕头,就会发现其实它的内里是水液,并没有冰块,但是摸上去就是冰冰凉凉的,夏季会感觉很舒服,但是睡久了也会导致寒气入体,出现头疼的情况。
对于体内的湿气也是如此,淤堵在子宫处,子宫的气血运行不顺畅了,气滞血瘀也会出现,而血有濡养的作用,经脉得不到滋养,对应的地方也会逐渐发凉,寒从内起,形成湿寒交杂之症。所以并非所有的湿寒都是因为寒气过重引起,也可能是因湿生寒。
最典型的就是上热下寒的症状,多半因为湿邪淤积在脾胃处,导致中焦淤堵不通,腰腹部气血运行不顺畅,所以游泳圈出来了,开始便秘或者腹泻了,下肢气血循环不利出现怕冷,甚至水肿的情况。而此时上半身往往还是容易上火的,很多人就会放弃补气,因为一补气就会有明显类似上火的表现,比如咽喉干痒发疼,比如脸上长痘,比如溃疡的出现。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腰腹部的湿邪太重,补进来的气,没能顺利地在体内进行一个大循环,而被淤堵在腰腹部就下不去了,结果气就只能往上顶,感觉上焦着了火,而下焦还是寒凉的,若你再降个火,只会使上热下寒更加严重,甚至彻底变成阳虚体质。
此时补气和祛湿结合在一起,往往效果会好很多,直至体内的湿邪完全被驱除为止,体内的气机运行顺畅了,很多身体问题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祛湿和润燥可以同时进行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湿气重的人,体内的“水”一定很多,不需要润燥。
但其实,入秋之后,秋燥明显,湿气重的人群,也会感觉特别“干燥”,甚至感觉有点上火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湿气在人的身体里,属于“坏水”,因为它会困住脾胃,阻碍身体的运化。而润燥,其实想要润的是“好水”,也就是阴液,它可以帮忙濡润五脏、肌肤,让身体保持水润润的状态。就好像一条被堵住太久的小河,我们想要让它重新变得干净整洁,就需要先疏通管道,让里面发臭的“坏水”排泄出去,再让“好水”缓缓的流通进来,让它变成活水,源源不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而假如现在的我们,既感觉身体有点干燥,但本身湿气又特别重时,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身体内的“好水”和“坏水”正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那么这种时候应该怎么解决呢?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补“好水”,祛“坏水”,祛湿的同时,你还得滋阴,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因为湿气一般堆积在脾以及下焦的泌尿生殖系统,而容易“燥”的脏腑则一般是肺、胃、大肠。我们简单看一下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就知道了。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它就像一个总工厂,会不断运化水湿,将“好水”传递到五脏六腑,再把多余的、没用的“坏水”通过下焦的泌尿生殖系统排泄出去。这个运化的过程,如果脾胃出现了问题,水湿运化不过来,或者是下焦的肾脏、膀胱出现了问题,“坏水”排泄不出去,就很容易堆积湿气。
而像肺、胃、大肠这些脏腑,在水湿的运化过程中,并不主要负责“好水”的生成,以及“坏水”的排泄,又日常运作中,需要不断的消耗阴液,以保持滋润的状态。
这样一边耗散,又不需要过多处理生成、排泄的状态,是很少会堆积湿气的。
所以,湿气重、但又感觉干燥的朋友,想要润燥,最好就是只润肺、胃、大肠这三个脏腑,同时保持正常的祛湿过程,不要润到脾,对身体的影响就不会特别大。
麦冬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认为其甘寒质润,具阴柔之性,滋阴之功,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作用。既善于清养肺胃之阴,又可清心经之热,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冬还有降低血糖、强心、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抑菌抗菌的作用。
芦根也是常用的滋阴药材,能清肺化痰,也能止咳止呕,坚持服用以后还能养胃生津,促进消化液分泌,能提高人体消化功能。除了这些功效,芦根还有丰富营养并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它对维持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最后来看看祛湿茶的降燥包里面最让人“闻风丧胆”的药材——绞股蓝。
为什么要搭配绞股蓝,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在民间,将绞股蓝用于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尤其是对高血脂有疗效显著,是其他药食难以替代的。而我们喝绞股蓝就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我们的新陈代谢,促进我们的消化,这就意味着它有很好的减肥作用!还能有效的缓解和预防脂肪肝、高血脂。而绞股蓝加红枣是比较常见的搭配。
红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磷、钙、铁、钾、钠、镁、氯、碘和维生素A、B1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一直以来都是家喻户晓的滋补佳品,尤其适合女性用于调养身体。而绞股蓝虽然营养十分丰富,还具有减肥通便、消脂瘦身的作用,但它性寒,所以和红枣搭配在一起,就中和了它的寒性,常饮能促进肠道消化,护肝、补血,而且适用于一年四季食用。
祛湿茶+降燥包搭配使用,这样就不用担心润燥的同时再生湿!
此外,也可以吃一碗甜甜的百合莲子蒸,它是《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一个小食方。
食材:新鲜百合80g、新鲜莲子50g、桂花适量做法:1、将新鲜百合剥成一片一片的,洗干净后放到碗中备用。把新鲜莲子的绿色外皮剥掉,用刀切成两半,将莲子心剥出来放在一边,平时容易心火旺的朋友,可以直接把莲子心晒干后泡茶喝。
2、将百合和莲子放到碗里,在上面加入适当的桂花,放入蒸笼中,蒸大约15分钟,等到百合慢慢变成半透明的状态,就可以取出来吃了。
这碗小甜品有一股淡淡的甜香,但并不腻人,而是软绵的口感,吃进肚子以后,唇舌之间也会有桂花淡淡的香气萦绕,就好像吃到一碗水润润的花羹,整个人都变得舒坦了不少~
在这个湿漉漉,却又燥气十足的秋天,怎样在润燥的同时又能祛湿,你们都了解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