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kangxian
发展
县
“山色空蒙雨亦奇”“浓妆淡抹总相宜”。四月,春暮,雨后的康县山雾升腾、缭绕,沐浴在春阳中的美丽乡村干净如洗,勤劳的人们趁着大好春色陆续到庄稼地、蔬菜大棚、食用菌基地耕耘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全面开启“十四五”之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高颜值的康县,没有因为全县脱贫摘帽了而喘口气、歇歇脚,也没有因为美丽乡村已全履盖而停滞不前,更没有因为创造了“康县模式”经验而有所懈怠、有所放松。而是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积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在奋力奔跑的路上把螺丝上得更紧、把钉子钉得更深,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浓。
聚焦群众所需
干群合力共绘美丽乡村“水墨画”
新年伊始,康县委书记李廷俊在康北部分乡镇调研时强调,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始终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康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刚在第一位。全县21个乡镇个行政村个自然村,5.2万户农村人口80%以上分散居住在平方公里的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截至年底,康县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其中2个镇和16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去年12月,康县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使得该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受到与会海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
康县云台镇上磨村沈沟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原始状态”小山村,大干天之后,成了云台镇响当当的“美丽乡村”;无独有偶,只有39户人的康县迷坝乡老沟村,由出了名的“烂干村”“贫困村”蝶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幸福村。在康县,无论是公路沿线的“面子”村,还是远在深山的“偏远”村,都建设成了乡亲们安居乐业的幸福村。今年,康县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美丽乡村品味的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新的工作重点,放眼长远、立足当下,按照“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的标准,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康县王坝镇利用国家4A级景区的优势,流转了亩土地,打造百亩牡丹园,使得乡亲们三重收益。
“我们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使得乡亲们不仅在土地流转金方面收益,在家的闲散劳力通过务工也可以增加收入;最主要的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增加农家乐、农家客栈收益的同时,乡亲们的农副产品就有了更好的销路。”王坝镇党委书记曾岗说,“我们还会持续打造好美术基地,举办好乡村美食民俗文化节,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为美丽乡村铸魂,为乡亲们收入搭台。”
康县阳坝镇花岩沟村有条老街,曾今是陕(宁强县)甘(康县)川(朝天区)交界地带的一个重要集市,人们靠着“人背马驮”的古老运输方式,不远百里,相聚一起,交换着各自所需的日用品和生产资料。后因为公路的改道以及交通工具的变化,这条老街慢慢地退出了它的人生舞台,被世人渐渐遗忘。
年,花岩沟村经过多半年的辛苦努力,那颗具有多年树龄的青檀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在,我们村面子漂亮、里子厚实,有颜值有内涵,与以往相比,大不一样了。”花岩沟村支部书记邹永琴指着沟对面高兴地说,“宁强县燕子砭镇的乡镇干部、帮扶干部、村民们都很羡慕我们这边的建设,潘家坝村(燕子砭镇的一个行政村,和花岩沟村隔沟向望)的第一书记张书记现在常来我们这边参观学习。”
凑巧的是,记者在花岩沟村采访时,碰到了潘家坝村的监督主任万福明,他说,“我们也在建设美丽乡村,不过都是捡你们的样(经验),你们的农村建设得好,群众也都愿意干,生活都过得很好。”
说起花岩沟的变化,邹永琴感触很深,她说,“为了把村子建设得好,我们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化、经济发展产业化、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花园化、村风民风和谐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理念,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全村的房屋风貌、休闲广场、垃圾处理、医疗室、农家书屋、村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庄绿化等项目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房屋、村貌建设沿袭了当地传统的民居风格,将原有风貌和新元素相结合,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田园、人与乡土文化的完美融合。”
的确,走进花岩沟村,春阳透过疏密成韵的树林,温暖着小桥流水人家;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白墙灰瓦的房屋伫立两旁,布局独特的庭院,广场散步闲聊的老人,邻家鸡鸣狗吠,应和着啾啾鸟鸣,一幅优美至极的和谐花卷徐徐展开。
“今年,我们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继续完善提升花岩沟、五颗石、天鹅湖新村、珍爱茶山等村的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开发配齐各种旅游元素,打造优质旅游路线,提高接待服务能力,构建生态游和乡村游相结合的大格局。”阳坝镇党委书记雍维艺说。
康县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强化了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各级党员干部职工,结合县委1号文件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为民服务,不搞花架子,不堆盆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着力完善提升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创性地引导群众建设农村、管理农村、经营农村、发展农村,从而扎实推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化拓展‘康县模式’,紧抓‘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机遇,在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着眼于创建整县5A级大景区,立足景观光,欣赏山水长,感受书花芳,品味茶饭香,紧盯后备箱,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参与性强、互动性好,极具体验性的淡季项目、夜间项目、文创项目、民宿项目、康养项目;要完善功能设施,开发特色产品,举办品牌赛事,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业态,真正实现利益共享,杜绝恶性竞争,行政性推动,市场化运作;要不断放大4个4A景区辐射效应,丰富提升问禅花桥、老家吴坝、梦乡福坝、舌尖上的香子坝、田园何家庄、红色朱家沟、寻香桂花庄、水韵梅园沟、心栖大茶山等旅游示范村的内涵创意,坚持探索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甘陕川毗邻地区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康县全域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宇星说。
聚焦群众所盼
政企联动同绘特优产业“工笔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笔画讲究的就是工整、细致、缜密。康县在全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同时,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南茶北椒、整县核桃、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产业发展布局,优中选优支持发展了兴源、龙神、满福、金强等农特产品龙头企业;精雕细刻培育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
今年自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康县更是立足眼前,着力解决群众“钱袋子”问题,大力支持培育发展多元特优产业。
康县碾坝镇安家坝村的王学涛,是“青年生态扶贫”“三变”改革的青春力量。今年35岁的他是康县华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是碾坝镇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带头人。他的蔬菜种植大棚从年的20个,逐渐发展到今天的个;蔬菜品种也从当初的豆角、白菜、西红柿等常规蔬菜,发展成了现如今的以草莓、辣椒为主,葡萄、其他常规蔬菜为辅的全年无休的休闲采摘体验果蔬园;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的毛收入大概在万元以上。
“今年,我们公司响应县上和镇上的号召,为全县3亩辣椒地育苗,并按照市场指导价回收所有农户的辣椒,进行初步的粗加工,带动全县辣椒产业发展。”王学涛说。
安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崔武玉也是产业发展大户和村集体经济带头人。他说,“我是个退伍军人,年回家乡后发现大家生活并不富裕,于是打算干点什么,在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建起了大棚,种起了草莓和常规蔬菜,并且流转了邻居们的闲散地,也免费给乡亲们提供种子、地膜和种植技术,同时也帮助销售。提到流转土地,刚开始有的乡亲们还不是太乐意,后来看到别人有了收益,现在都主动要求参与。今年,我要组织全村的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帮助部分村民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更多的人发展更多元的特优产业。”
今年3月初,记者在碾坝镇寺底下村的康县金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袋加工现场,看到几个工人正在忙碌地搬运已经包装好的黑木耳,一大片空地上全是堆放整齐的菌袋,场面甚为壮观。
“去年,我在这儿干了三个月,就挣了4万多元,最多一天能搬运0袋左右,虽然有点累,但能在家门口挣钱养家,我很高兴。”该村村民崔自建一边扎袋口,一边乐呵呵地说,“这都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让崔玉甲的产业发展的这么好。”
崔玉甲是康县碾坝镇寺底下村人,他不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康县农民,还是农业发展的带头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寺底下村村委会主任的他,致力于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带头成立金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行食用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同时还辐射碾坝镇寺底下村、安家坝村、大庄村、太石乡李湾等镇村的木耳产业发展,还利用废旧菌包的再加工、再利用,变废为宝,达到产品生产再循环,形成了农产品产业链,去年光食用菌包就生产了多万袋,年产值达多万元,带动了当地90多户,多人脱贫致富。崔玉甲成为了远近闻名带乡亲奔致富小康的“大能人”。
“今年我要进一步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加大生产量,力争突破‘一千万袋’的目标。”崔玉甲说,“投资0多万元的临夏州大棚种植项目,已在永靖县建好菌种生产基地,计划今年秋季投入使用。”
崔玉甲的食用菌产业已走出康县,辐射全市,向全省拓展,为康县的特优产业发展带了好头,树立了标杆。
“我们碾坝镇全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托区域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以地载木耳为主的多元产业,以金强农业(菌袋自动化生产线)为龙头带动,全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我们首先创建3个亩特色示范点;然后在全镇精心培育20个致富能手,通过现身说法,给乡亲们算‘投入产出经济账’,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进而实现‘一带十、十带百’的连锁效应,为实现优势产业全域发展、千家万户普遍受惠打好基础。”康县碾坝镇党委书记熊涛说。
年初,该镇紧紧围绕县委1号文件,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传经验、抓推广、作示范、探路子、促增收,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委领航、党支部领建、党员示范、能人大户带办带领”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在康县,产业发展强镇,不至于此。
康县迷坝乡的香菇、金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成了乡亲们的“乐业”。
“去年,我们的20个大棚,装了3万多个菌袋,线上线下的毛收入大概有80多万;今年年初,已经出售了0多斤鲜菇,这架上的菌袋还能再采摘两茬。”康县同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玉花一边忙着采摘鲜菇,一边说,“今年,我们流转土地扩大规模至50个大棚,预计要生产7万多袋香菇菌袋。”
“我们马莲村种植香菇历史悠久,乡亲们都懂技术,今年我们立足实际,由王玉花、段淑英、张波等能人大户带头扩大规模,筹建个大棚,进一步扩大‘迷坝牌’香菇的影响力,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活力。”康县迷坝乡副乡长、马莲村包片领导李耀文说,“马莲村,不仅只有香菇产业,家家户户都有天麻,90%的农户每年仅天麻就能收入00多元,13户天麻大户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另外,多亩的九叶绞股蓝,也给乡亲们带了很多的务工机会。”
康县迷坝乡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立足乡情实际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前提来抓,举全乡之力,汇全民之智,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即:培育壮大10个专业合作社,发展香菇万袋,发展天麻吨以上,发展中蜂养殖0箱,发展中药材种植0亩,综合管护经济林3.4万亩,发展油菜种植亩,发展养鸡3万只。按照党建+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办好马莲咀村香菇种植基地、迷坝村香菇种植基地和八罗多元化产业园三个产业示范点,辐射带动全乡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为了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把着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提升的同时,全面培育发展多元特优产业,不断加快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进程,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康县迷坝乡党委书记尤高宏说。
致富要长远,长远看产业。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康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各式产业增收“百花齐放”,围绕林、水等生态资源做足做好生态经济大文章,重点发展核桃、茶叶、花椒、天麻、食用菌、中蜂等特色产业。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多万亩,年培育食用菌1多万袋、加工茶叶吨、养蜂10万箱产蜜余吨。家合作社运营率达到96.7%,开办网店家,2.3万名群众依托电商实现增收,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家家都创业”的富民目标。
“依靠农业、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成果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成效,利用我县‘绿色食品宝库’‘中国绿色名县’等名片效应,继续抓好茶叶、黑木耳、天麻、花椒、蚕桑、大鲵等原地域产品,做成我们康县农业的特有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切实打好‘稀珍牌’‘生态牌’‘工艺牌’‘文化牌’,走出一条独具康县特色的‘绿色’产品之路。”康县委副书记邱晓旭说。
聚焦群众所想
内外兼修齐唱精神文明“幸福歌”
康县的乡村之美不仅仅是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是让乡村充满无形魅力、吸引力和助推力的“乡风文明”的精神之美。
走进康县两河镇,到处都是平整干净的水泥路、整洁美丽的村庄,好多人家院子里停放着崭新的小轿车,别墅式的“小洋楼”与青山绿水、翠色茶园交相呼应、似诗如画,人和人见了面都热情打招呼,碰见远方客人总要请进家里喝茶休息。
两河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加之林草覆盖率高达90%以上,导致该镇常年多雨潮湿。
“乡亲们的土木结构住房又‘高大黑空’,导致居住环境阴冷潮湿、不利于群众健康。鉴于此,康县委书记李廷俊多次调研后,于年8月23日提出了‘明窗亮灶’。‘明窗亮灶’行动开展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康县两河镇党委书记张英说,“年5月6日和5月15日,县委李书记在我们镇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在群众居住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移风易俗,引导群众创造健康、文明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我们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乡亲们的文明习惯和感恩自觉有了明显的提升。今年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文明养成方面结合群众所需,会更加注重。”
家住该镇中营村的吴东金,常年在广东潮州务工,月薪都在00元以上。家里拾掇得特别干净整洁,尤其是客厅和厨房摆放有序、布置得当。
“我们以前好多人都把卧室安排在一楼、客厅布置在二楼,一楼潮湿不适合居住,二楼又不方便迎接客人。而且杂物到处堆放,看起来乱糟糟的,一点都不美观。自从去年镇上发出‘移风易俗’的通知后,我们就调整布置结构,把客厅和卧室互换,而且还专门设置了杂物摆放间。现在看起来,家才像个‘家’了。”吴东金笑呵呵地说。
据了解,吴东金所说的“‘移风易俗’通知”是指去年5月下旬,该镇向全镇人民群众所发的《公开信》,倡议乡亲们从房屋建筑风貌,室内布置,室内户外生产生活资料摆放等方面进行“移风易俗”。从而有了“客厅下楼、卧室上楼、规范堂厅、杂物专室、房周整洁”的总体要求和“整体改革”,也使得该镇乡亲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善。
家住康县太石乡雍坝村的雍小勇,今年49岁,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从离公路很远的后湾(雍坝村的一个小地名),搬迁到公路边,还盖起了3层楼房。雨天在家绣“十字绣”,晴天就到地里打理10多亩中药材,日子过的很滋润。
“没有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帮助,我顶多只能盖一层房。”雍小勇激动地说。
该村党支书书记、铸铧传承人雍殿武在一旁高兴地说,“那(雍小勇)现在很积极,只要村上组织公益活动,他都主动参加,而且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思想觉悟、感恩意识都很高,他还在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河镇的“移风易俗”,太石乡雍小勇的感恩故事,都不是个例,在康县,感党恩、跟党走已是普遍共识。
近年来,康县在全面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多元特优产业的同时,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有机结合,“塑形”和“铸魂”同步推进。该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抓手,大力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康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目标,创新完善了‘六争六评’‘一日五问’‘最美系列评选’‘家风家训大家评’‘文明积分超市’“家洁院净”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品牌,使人们文明生活习惯和道德素质有了显著变化、明显提高,为城乡居民打造了有情节可安放、有乡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园。”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康说。
秀外慧中的美丽康县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抓手,创新建立了“”城乡文明培树提升机制,全县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个实践所,16个县级实践基地,余支文明实践队伍,积极打造具有康县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让“红马甲”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又一张靓丽名片,引领全县人民先塑文明人、再建文明城。
“今年,我们将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起建设幸福美丽文明康县的强大精神力量”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宇星说。
文/焦杨红总监:肖志和监制:冯丽蓉审核:杨义荣责编:任志伟
编辑:刘煜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